香港科技大學能源研究院講座教授
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於1957年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於1978年憑原子及核子物理學的革命性發現,獲頒首屆物理學沃爾夫獎(Wolf Prize in Physics)。今天,吳健雄被喻為「物理界第一夫人」,以表揚她對科研的卓越貢獻。
可以擁有吳健雄理學教授這個名銜的學者正是香港科技大學王建農教授。近30年來,王教授的研究為瞭解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其如何成就現代生活作出重大貢獻。
王教授的科研旅程始於1978年中國內地西北部,當時她於西安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攻讀工程學士學位,引起她對材料物理學的終生興趣,尤其是半導體的微/光電特性及應用,半導體微型晶片是所有現代科技的核心。1986年,王教授於北京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取得理學碩士學位。
及後,王教授獲得獎學金遠赴英國攻讀博士學位,這是她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捩點。1990年,她在布里斯托大學H. H. Wills 物理實驗室/物理系獲得博士學位。
1994年,王教授加入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擔任助理教授。港科大與這位有才華、有追求而事業剛起步的青年學者非常匹配。儘管港科大當時只成立了三年,但已招攬了幾位頂尖科學家擔任教職。王教授在物理學系裡晉升迅速,現時為講座教授。2021年,她被委任為物理學系主任。
在港科大任教期間,王教授主要研究半導體的電子輸運和光電性能,及其對電子科技未來發展趨勢的影響,這些尖端的研究均獲國際認可並有助回應市場對更微型高速電子及光電器件的需求。
王教授對半導體的研究熱情從未減退。今天,她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擴展至現代科學研究最前端的量子材料(例如拓樸材料和原子級厚度的二維材料)。無論從節能電子、量子計算到數據存儲的領域,量子材料均極具發展潛力。王教授在量子材料、半導體異質結構和自旋電子學方面的工作,正在為下一代滿足現代社會市場需求的電子器件鋪路。
2013 年至 2017 年,王教授擔任港科大蒙民偉納米科技研究所所長,致力推動
能改變人類生活的新興納米科技研究。王教授透過在科學界的熱心服務、在學系幹練的領導和積極認真的教學,正在詮釋港科大物理學系的使命:通過創新和知識進步,培育「對自然界的好奇心」。
![]() ![]() |